【人物】我为什么要创办“IT选型防忽悠神器”选型宝

2016年10月26日 文 / 殷勇 | 字体大小 | |繁體|

在企业级市场,当所有的第三方媒体、平台都致力于帮助厂商推销更多产品的时候,我们尝试建立一个全新的平台,全心全意的帮助用户做出更好的采购决策,让这个市场回归到尊重用户的常识中来。

10月19号上午11点,我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则广告,预告我们的产品“IT选型防忽悠神器”——选型宝将于10月28日14:00 开启内测。

这是一款服务于CIO、CTO人群的产品,用户注册一张名片、点评一个产品,就能进入社区,能看到其他所有人的实名点评,还能按产品,找到用过的人聊一聊,问问真实情况。

虽然这是一则硬广,纯的,但是它还是迅速被转发了接近1000次,由于我们在广告中留了一个征集天使用户的微信号,结果从上午11点到晚上11点的整整12个小时,我们一直在受理主动加过来的用户。

不得已,我们新开了两个微信群,来接纳新增的天使用户。(也使得我们的天使用户群达到了7个微信群、2个QQ的规模)一些用户开始在群里说“刚转发到朋友圈,就有人问,这是谁做的?”还有一些好奇的用户,甚至百度出我曾经在联想工作过的背景,在我通过好友后,马上问我“你为什么干这件事?你的初心是什么?”

天使用户的热心反馈

是啊,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选型宝?我们的初心是什么?我们确实应该想清楚这个问题,以便在若干年以后,依然知道今天为什么要出发。

1、最初的思考:在企业市场,互联网模式应该是怎样的打开方式?

2010年5月,我还在一家有移动和银联背景的公司,负责中国移动手机钱包业务的BD工作,一天接到前老板的电话,彼时她已就任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董事长,希望我能去帮她做点什么。接到电话后,我还是有一些犹豫的,毕竟这年头儿,只有从平面媒体往互联网公司跳的,很少有往回跳的。

纠结了2、3天,我还是决定同意去,一个原因是我当时只负责BD工作,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定义一个新的产品,如果去了计世,也许能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一个新的产品;另一方面,我认为既然自己打算以后创业,那么在一个更低的平台做事,也许更接近从0到1的过程,锻炼价值更大。

我以为可以从此大展宏图,却没想到渡过了相当纠结的5年。

一开始,我的职位是“业务发展部总经理“,我的职责之一是向董事会提供分析报告,分析当年的IT 平面媒体为什么那么辉煌(十几年前的一份报纸,可以做到收入4亿、利润过亿) 、为什么今天又是如此举步维艰?为什么又没有彻底死掉?(从那里来,到那里去的哲学问题有木有?

对于我来说,一种可以交差的、人云亦云的观点是“受互联网冲击”,但是我内心知道,这并不是问题的真正答案,因为一个事实摆在那里,纸媒衰落的同时,并没有一个IT类的网站真正兴起,达到当年平媒的高度。很显然,只是在网上发布内容的方式,并不是正确的路数,那么企业IT市场互联网平台应该是怎样的打开方式?当时的我,并没有答案。我这个人很轴,一旦开始思考某个问题,又不能给自己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,就根本停不下来,快成了心病。

接下来时间,我开始策划一些项目,并写成建议书递交给集团领导,在一份份报告建议书递交上去以后,我开始发现写报告、BP已经不是我的职责之一,而是全部  ,我的想法很难有真正落地的机会。

2011年,微博平台迅速兴起,在内部项目迟迟无法启动的情况下,我开始在微博平台作一些新的尝试,建立了一个名为“中国天使投资人联盟”的微博群,借助人际传播的威力,这个群迅速达到了2万人,是当时微博平台上天使投资领域最大的社群。之后,我又发起了一次移动互联网创业大赛,完全依靠创业者人群的自传播,获得了CCTV的主动报道,熊晓鸽、周鸿祎、计越等投资界大佬也悉数到场,吸引了600多个创业团队报名。

这些仅仅是一个人依靠“副业”的效果, 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到社交网络的巨大威力!正好,那段时间美丽说、蘑菇街、雪球等垂直社区的模式逐渐出现,我开始思考,在企业市场,如果做一个社区模式,会不会是一个正确的切入点?

2、用职业社区的玩法,小有突破

由于一直没有在集团内找到机会,2012年我已经开始打算离开,自己创业或者找其他机会,但是集团的一纸调令改变了我的决定。

当时集团旗下的《IT经理世界》杂志正在内部孵化一个面向CIO(首席信息官)的社区——e行网(www.cio.com.cn),之前的思路是按照传统的媒体玩儿法,十几个编辑、记者在社区里发文章,运作了一年,但是效果并不好。或许是看到我在微博平台运作创业者社区的经验,集团决定让我来试一试。

试试就试试,又不会怀孕,为什么不呢?

2012年5月,我开始正式负责e行网,结果3个月以后,这个网站就有了起色,不到一年以后,开始盈利。

那么,我是怎么干的呢?

在我接手e行网以后,召开几次内部会议,我发现讨论的主题,基本上跟传统平媒的选题会没有区别,都是做什么样的内容吸引读者。我并不是否定内容的重要性,但是,既然要做一个UGC的社区,最重要的东西,就不是内容本身,而是一个什么样的机制,能激励用户来持续贡献内容。

这样的机制到底是什么呢?

我为这个问题思考了一个多月,找不到答案,痛苦不堪,一次受邀去山东CIO联盟的活动上,联盟秘书长老路的一句话给了我灵感,他说“兄弟,你可要好好做啊,不然都对不起这么好的域名啊”。

老路的话启发了我,域名,为什么不在域名上做点文章呢?邓小平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,不是靠自己种地,而是“包产到户”,让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,才能释放最大的动力。如果我们把网站的二级域名开放出来,让每个CIO都可以拥有一个“myname.cio.com.cn”这样的域名,这个网站就可以变成每个CIO自己的在线名片、SPACE,那些真正社交活跃的CIO,才会愿意在这个平台发布专业的内容,其他的吃瓜群众自然就来了。

当我在内部提出,要做这个一个专属域名产品时,首先收获的是反对声,很多人会认为其他网站的二级域名很多,为什么要申请这一个?但是我很清楚,这样一个域名,希望击中的就是社交活跃的CIO,他们内心对这份职业的认同感,一个产品,只有跟用户达成某种内心的共鸣,才有可能形成突破,所以,我还是力排众议,决定做这样一个产品。

2012年8月15日我们发布了第一个“CIO专属域名”,在微博平台上,没有任何奖品刺激的情况下,获得了超过1000次的转发

在微博上推广CIO专属域名,转发过千次

记得一个事业单位CIO当时很激动的说,这个域名好啊,我好久没写专业文章了,这个域名让我有了写专业文章的冲动!很快来自用户的文章量超过了原来10几名编辑的文章更新量,社区的活跃度初步形成。

在域名产品带来起色以后,我非常希望继续沿着这样的思路,来做一些纯互联网化的产品,驱动用户活跃,甚至带动整个传统媒体转型。但是迫于盈利压力,我被安排去主要负责销售支持工作,而不再主要负责用户端产品的发展。

3、为盈利,忽略用户价值,无法让我快乐

要盈利,就必须服务厂商,我开始关注厂商的需求,就像2C的电子商务市场关注成交一样,2B的市场越来越关注在媒体投放上广告,可以获得的销售线索(业内称leads)。

我们开始借鉴美国IDG (我们的股东之一)的做法,在社区的分享氛围中,把厂商的角色引入进来,通过在线访谈、会议、调研、白皮书下载等等形式,把厂商的内容作为知识,分享到社区,然后把用户的行为数据分享给厂商,例如用户报名参加了某次在线研讨,会把这个信息作为一个”leads”给到厂商。

依靠这样一些模式,我们在一年内就实现了盈利。但是直觉告诉我,这么做,似乎有什么不对,因为用户对某个知识感兴趣,跟他有真实的采购需求,还离的比较远,也许只是想作为一个知识储备,但是我们已经把他们作为一个采购意向给到厂商。果然,一些用户在QQ群里开始向我投诉“昨天刚听了你们的在线访谈,今天就接到厂商销售的电话,希望登门拜访”

类似的情况经常出现,一度让我非常尴尬。从我内心的角度,我非常希望做一款为真正有“用户价值”的产品,帮助用户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。而我们目前的处理方式,从买方的角度,在用户没有采购需求的情况下,给他们带来了不必要的骚扰,从卖方的角度,我们给到他们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销售线索”。

4、围绕选型场景,重新思考用户价值,发现问题所在

当我开始聚焦在用户的采购场景(业内称为选型),用“用户价值”这种互联网行业常用的方法进行思考的时候,我觉得这几年困扰得以解开:

企业级市场的采购人群是谁——CIO、CTO等人群,十几年前,IT产业刚刚兴起,用户对IT产品的使用经验非常缺乏,在产生采购需求的时候,该选谁不选谁这个问题很困扰,当时的《计算技术界》报纸上专业评测、导购类的内容为主,很大程度上指导了用户的采购行为,事实上成为了企业级的采购入口。

入口有木有?

互联网行业有一句话“有用户价值,就会有商业价值”。

当用户依赖于借助媒体的内容作为采购参考的时候,也就习惯于用报纸上厂商、经销商的电话,联系卖家。而对于厂商而言,一份报纸则变成了获得销售线索的重要入口,这样就是当年一份报纸为什么具备很高商业价值的原因。

那么十几年过去了,IT产业的规模扩大了上百倍,但是IT类的报纸确日渐衰落、IT类的网站也不温不火,到底什么原因呢?

答案依然在“用户价值”四个字。

与十几年前不同,今天用户群体(CIO、CTO等)掌握了大量对企业IT产品的使用、选择的经验,当用户有采购需求以后,他首先想到的是联系同行,从同行里找到有过类似经验的人,跟他们问一问,在获得靠谱的口碑推荐后,才会联系厂商,洽谈后续的合作。

很显然,这样的需求,无法通过报纸解决,也无法通过网络媒体解决,当用户在报纸、网站上看到某一个产品、方案、案例,他想问一问对方的时候,这种连接是无法发生的——传统模式,切断了信息到人的连接,无论报纸还是网媒。

当一个旧的秩序被打破,而新的秩序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,随之而来的是混乱。

目前CIO、CTO了解同行口碑的方式,主要是通过电话,QQ群、微信群里找人问、实地走访等等,在了解完口碑以后,获得厂商的联系方式,发起联系,直接的结果就是,今天的企业市场的采购入口,非常分散化。

硬币的另一端是厂商,当采购入口非常分散化的时候,厂商必须建立一个无孔不入的销售体系,去扑捉商机,普遍做法是安排了大量销售和渠道人员扫街,在各地办巡展、会议活动,增加跟潜在用户的碰撞次数,或通过跟媒体合作,购买“销售线索“等等,以期形成一个“销售漏斗”,从中筛选出最后的成交机会。

厂商在获得销售线索后,迫不及待的希望向用户推介,而用户则希望充分借鉴同行经验后,再联系厂商;结果就是,现在企业市场的交易体验,对于CIO、CTO人群来说,绝对算不上是愉悦,因为用户还没充分了解情况,厂商已经开始自我推销。“这小子真能忽悠!”“别听他瞎忽悠”成了用户评价厂商销售、售前的常用语。

媒体(包括平媒和网站) 的窘境正是源自于此,当我们把目光放在厂商身上,成为厂商市场、销售体系的一部分、希望用内容为他们带来“销售线索”时,我们既没有服务好用户,也没有服务好厂商。

我开始意识到,我们必须目光放到最终用户(CIO、CTO)身上,围绕用户采购的场景,构建一种真正创造“用户价值”的产品,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商业价值的平台。

5、想完全按自己想法尝试,唯有创业!

“选型宝”这个产品创意的雏形,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产生的(2014年),按照我的设想,应该建立一个面向CIO、CTO人群的“实名的选型经验交流社区”。

在这样的社区里,当用户有采购需求以后,可以直接看到其他人的实名点评,还能按产品找到用过的人,跟他们聊一聊,问问真实情况。

而厂商的销售、售前人员,就出现在产品页的旁边,在用户确定候选厂商后,可以直接向厂商人员发起联系私信,厂商销售人员则可以通过APP随时随地回复,获得商机。

这是一种类似2C的市场那样,由用户主动发起的、愉悦的交易体验,而非现在被动的体验。

我开始在集团内部各种会议上,提出“用户价值”的概念,希望暂时忘掉厂商,围绕最终用户,构建全新的互联网产品。很遗憾,此时我已经不负责互联网产品的开发,我的提议并没有被采纳。

意识到我必须通过创业,才有可能落地自己的想法,是因为我参与了两次IDG的全球产品大会,这是一个IDG全球各区域媒体高层的经验交流会,在美国、欧洲隔年轮流举办。

因为美国IDG被认为是媒体业务互联网转型成功的典范,所以很多时候是美国人在台上分享经验,其他区域的人在下面听。我很佩服美国人的专业精神,虽然都已经是各事业部的CEO、总经理,但是依然对业务细节了如指掌。但是实话说,听完我是有些失望的,因为他们钻研的细节,都是如何把广告做的更好,如何把leads做的更精准。我没有听到从采购场景、用户价值角度切入,去构建一个全新的产品模式的思考

我意识到,在一家公司推动转型是非常难以成功的,因为所有人的思维惯性,是沿着一个逻辑框架,打破这种思维惯性非常困难。

要想按照自己的想法,构建一个全新的平台,只有创业这一条路!

6、创业维艰,不忘初心!

这就是我们创立选型宝的初衷,在企业级市场,当所有的第三方媒体、平台都致力于帮助厂商推销更多产品的时候,我们尝试建立一个全新的平台,全心全意的帮助用户做出更好的采购决策,让这个市场回归到尊重用户的常识中来。我们希望这样一个平台,能为用户带来愉悦的交易体验,同时也能为优秀的厂商带去更加精准、高效的销售机会。

很不巧,我们创业的时机恰逢资本寒冬,投资人喜欢三个关键词:大众、高频、交易闭环,我们的模式也很聪明的避开了这三个关键词。

最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能力确实不足,我们融资过程并不容易,前前后后被20多个投资人拒绝。好在,虽然过程跌跌撞撞,结果还算不错,我们后来拿到了来自坚果创投的天使投资(不是罗胖那个哦) 。主投我们的李崛华老师,在从事投资以前,曾经创业把自己的公司做到十几亿的规模,我们双方在价值观上高度契合,虽然行业不同,但是我们都相信,商业和人性的本质没有变,只有为用户创造价值,才会有真正的商业价值!

与融资相比,发展用户要顺利的多,10月19日前,我们没有做任何宣传,仅依靠定向邀请+用户口碑传播,就已经发展了5个微信群、2个QQ群的天使用户,10月19日的一则广告,又让我们天使用户微信群增加到了7个!而且这里已经包括了:中国人寿、人民银行、华融资产、东航、友邦保险等几乎每一个耳熟能详的企业的IT负责人!单看种子用户群,我们已经成为中国最大、最高端的IT决策者社群

天使用户的热心反馈

在这里,必须感谢天使用户,是你们用有温度的评价,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;感谢投资人,在资本寒冬,给予寄予我们心灵的慰藉;感谢团队小伙伴,愿意自降薪水,与我同行;感谢家人,承担起家庭的责任,让我有机会追寻自己的理想!

让我们一起,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!

如内容缺失请阅读原文以下推文采用自研智能关联、组合专题技术…:

相关文章 延伸阅读

(文章仅为用户好友间自行存档分享,如有违规请在下方评论中留言说明,并点击上方举报钮,同时删除本文。) 本文二维码
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