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业内】微信的下半场,靠什么续命?
感谢小龙的邀请,今天过来参加 WXG 的会议,谈一下我认为公司产品对社会影响产生的一些思考。
两年前,我离任公司管理层,不再参与公司的业务,除了腾讯学院的事务之外,我主要有两个关注点,其一是公司的公益产品,其二就是公司产品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。微信是关注最多的产品,因为它对社会深层次的影响最大。
向 WXG 的同事们致敬
8月份看到了公司发布的第2季度财报,微信的活跃用户过了8亿。
向微信团队的产品精神致敬
在 5 年多的时间里,团队一直在坚持克制和优雅;在商业化上,团队依旧坚持优雅自然之道;在大型商业化组织里,微信团队同时坚持理想,尤其不易。
向微信团队的技术精神致敬
在优雅的产品背后,必然有着无数技术团队的智慧和汗水。比如每年的除夕夜,全国人民一起欢度春节,高峰时间,用户一分钟就可以在微信里收发 10 亿条消息,拆开 2000 万个红包,这是一次海量用户参与的技术考试。
社会化的巨大挑战我想谈谈微信的三大挑战,这还不是产品、技术,或者商业化的挑战,而是社会化挑战。微信过了 6 亿用户,我感觉就已进入了一个对社会影响的深水区。这和 1 亿的时代已存在巨大的差异。
01挑战一:“老鸟时代” VS “菜鸟时代”
1亿用户普遍在互联网上久经考验,网络用语可以称之为“老鸟” 。他们从 PC 时代就开始使用互联网,特点是眼明手快,经历过网络上形形色色的洗礼,具有很强的信息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。对于“老鸟”来说,优秀的互联网产品,就能很好的满足他们的需要。
但微信发展到6亿用户之后,用户群开始接近中国社会的总人口数,三四线城市、中老年用户、县城用户、农村用户,移动网络相当于骤然打开的新世界,他们基本上是互联网上的“小白兔”或“菜鸟”,缺乏PC时代的洗礼,自我保护能力也比较弱。
在 PC 互联网时代,“老鸟”们已经习惯了网络的虚拟性, QQ 卡通头像, nickname 等等,虚拟和现实之间,有着天然区分感的锻炼过程。而微信从诞生第一天起,就是一个基于手机通信录的“真实世界”,“菜鸟用户”和“小白兔用户”严重缺乏对互联网的辨别和自我保护意识。
相信微信团队的同事们,已经对这样的变化,有了很多实战的经验。我这里提一个希望,希望年轻的同事们,除了产品思维之外,还要大力强化“社会化”思维。将社会各人群和阶层的复杂性,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。对这种变化还要更加敏感。
这里举几个社会化的思考视角。
思考 1 :对 “人际过载” 的思考
在 PC 时代,有一个理论说 sn社交的人际宽度是 150 人。也就是说,人们的精力可以处理 150 人左右的人际关系,会让人感觉愉快而不至于过载。微信在 4 年前,朋友圈做出了一个很精妙的产品设计,让朋友圈很巧妙的融合在手机IM之中,拓宽了 150 这个数字限制,朋友圈也获得了高速的成长。
然而,随着用户基数扩大,人际关系的复杂度也在急剧扩大。原有的巧妙设计,也已面临很大“人际过载”的社会问题。
人际关系广泛的商务人士,已经遇到“过载”的尴尬。微信虽然已有一些自定义的分组及权限管理的措施,但还是不够优雅,并未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。人际过载会带来很大的压迫力,需要微信团队,更多从社会角度层面的思考和创新。
思考 2 :对 “内容过载” 的思考
公众号是微信一个重大的创新,给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内容获取和服务获取的体验,也给内容供应者和服务供应者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生态。微信认证、原创标识、阅读打赏等重要的配套创新,体现了团队对内容生态的思考和探索步伐。
我在订阅十来个订阅号的时候,每日一条推送的体验是很愉快的。但是,当我有大几十个,上百个订阅号的时候,我就陷入了 “内容过载” 。
过载让人产生不愉快的感受,红点密集让人产生焦虑和失控感。虽然微信早就存在右划退订的功能,但依然无法体验平衡,用户还是很容易被人性的弱点带入坑里。微信这里还需要更多友善的创新,帮助用户摆脱这种不愉快处境。
思考 3 :小白兔的免疫思考
因为微信的公众平台,内容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形态,有了巨大的改变。优质的公众号,获得了很不错的发展,这对内容业界是很好的基础设施。
公众平台的火爆,也有许多的公众号运营者,本身并无足够内涵,只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来运营。如何帮助小白用户在过程中提升鉴别能力,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。
举个例子,我有文化水平不低的长辈,但他们依然还是网络“小白兔” 。在亲人的微信群里,长辈们经常转发一些明显夸张的养生文章。他们还会说,“这是微信上说的。”
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这些“小白兔”在辨识一个公众号的信用上,遇到困难。公众号名字可能叫做“ XX健康之宝”或者“ YY养生之道”。
在用户 1 亿的时候,问题不尖锐,老鸟具有很强的辨识能力;但到了 8 亿用户的时候,即使有了企业认证,有了举报和处罚,但依然远远的不够。这个公众号背后,信用有多少,能否可视化?能否让“小白兔”在他的文章里一眼就能识别?
在汹涌的数字化社会的大潮中,如何能帮助“菜鸟” 和 “小白兔” 们,不会被劣币误导,如何让他们正向的增强数字化时代的常识,提升免疫能力,如何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? 这是特别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。我们的公众号增长的很快,在增长速度的背后,我的解读是:这里的责任重大。
思考 4 :故障和社会恐慌
作为社会基础设施,最近两年来,微信的几次技术故障,造成了用户“恐慌” ,好几次都还是 PR 团队在微博、微信公众号上发公告的传统形态。我们还没有做到,在产品UI上对用户进行 1 分钟的安抚。
微信作为一个早上起床第一个点击的国民应用,有几个场景如,登录故障、群故障、朋友圈故障、支付故障,用户容易受到惊吓。会比银行卡失效更恐慌,更容易 “怀疑人生” 。会焦虑而恐慌,不断关机重启,甚至删掉 App 重装。
虽然我们有很优秀的技术团队,也已经实现了系统的各层面的多级健壮性,但故障总是难免的,需要我们把故障的透明告知,作为特别重要的产品体验来设计和演练。目前还不够自动化,还有不少环节依赖运营来反应。很多时候,技术团队和运营团队,估计故障人数是1%,总想看看能否很快修复,而耽误及时告知。这种思维,也反应了我们对社会化视角的敏感度还不够到位。
02挑战二:人性的弱点 VS 数字化时代
数字化时代会放大很多倍人性的弱点。(这里推荐两个有趣的小视频,大家可以在 youtube 上搜素一下 Guiding hand以及 social media guard )一家人在一起吃饭,却各自低头看手机,这已是移动时代很常见的情况。
刷存在感,也许可以算是一种人性的弱点,尤其在数字化的时代。而我们的产品,可以如何更温暖一些? 比如提示一下 “您今天手指已经划了 1000 下,建议放下手机去关心下家人”?
人性有很多与生俱来的弱点,社会也存在很多既有的矛盾和问题,这些不是我们的产品带来的;但人性的弱点,会在数字化时代信息过载时,产生急剧共振,从而放大对社会的影响。我们必须要仔细地去观察社会,不断的反思和自我批判。我们需要用智慧和创新,去帮助社会降低这些阵痛和代价。
03挑战三:社会化视角的迟钝 Bug
外界媒体人对微信比较有好感,批评会较为客气,这容易让团队产生错觉,容易让我们自我感觉过于良好,而事实上,我们还有不少蛮迟钝的 Bug 。
例如, Mac 微信 2.0 版本发布距离1.0 版本隔了整整一年。足足一年的时间,一些很容易修改、但给人很不便的东东,团队是视而不见。比如在 27 寸屏幕上,字体小而劳神累眼;比如,每次网络断一下,重现扫码登录后,空空如也的没有了上下文。这些东东本是几天功夫,就可以解决的疾苦,团队却忙得顾不上,为了憋大招,白白让用户眼巴巴的等待一年。
例如,微信消息的导入导出能力,还不如 20 年前小龙做的 Foxmail Client 。对16G 以下的手机用户,经常遇到存储紧张,微信迟迟没有提供一个 PC 工具,让用户很方便从手机 dump 出某个时段的老数据。微信的大群很热闹,每天产生大量的看过就可以丢弃的东东,大群共用一个循环存储空间,和其他消息隔离空间, 16G 的用户出现存储满的郁闷也许就可以减少。但估计我们的产品团队,人人都是 64G / 128G 的手机,感受的不够强烈。
这样的特性,产品团队告诉我,“他们早有计划,只是没有放在高优先级,在版本排期容易被其他更急的功能所延误,上面这些特性需要若干时间会完成”,公众号平台也有不少同类的迟钝例子。
一方面,我们年轻的团队都很敬业,每天很忙碌,忙的不可开交。另一方面,好些几天功夫就可以缓解的民间疾苦,我们却又是显得很不够敏感。
我个人的感觉,团队这里存在一些对 “社会化” 的重要性缺乏敏感的 Bug 。我们年轻的总监们,更喜欢长时间的憋大招,渴望打造出令业界惊叹的特性,而对于这些短周期、技术含量不高的民间的痛点,总监们会被各种任务、各种原因而延误很久很久。
小龙早上的关于敏捷精神的分享非常好,我很赞同。在团队成长变大,分工变细了之后,同事们容易沉浸在自己忙碌的工作中,即使看到其他部门的产品毛病,也容易因为跨部门跨团队,而表达的太温柔,太一团和气,这会让我们失去敏捷的力量。
微信团队从5年前十来人的小分队,迅速发展为过千人的大型团队,如何保持小团队的敏感,保持敏捷,需要在座对骨干同事有更多跳出来的精神。
04期待:产品精神 + 社会化视角 + 批判精神
微信团队,在我看来,一直是一个充满锐气,很善于独立思考的团队。在用户达到 8 亿的时候,期待微信团队的年轻同事们,提升对社会性的敏感度,希望微信内部,也有更强的内部批判精神。
电影《蜘蛛侠》里有句台词提到,“能力越大,责任越大(Withgreat power comegreat responsibility)”,借这个台词比喻一下,微信将会发展为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,做一个很好的产品,做一个很酷的产品,这个理念对于微信团队来说,已经不足够。
8亿用户之后,其社会复杂度已是无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深水区,除了上面说的场景之外,还必然会有更多更深远的数字化社会难题接连浮现,微信团队面对社会化的挑战,会比5年前从零开始创业的挑战更大,责任也更大。
期待微信团队除了产品精神之外,融入更多的社会景深视角,放下团队已经取得的成就感,心态归零,在创建产品天地和业界生态的同时,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智慧和更多的创造力,去缓解社会数字化大潮中的阵痛,成为真正靠谱和温暖的基础设施。
已对原文重新排版,阅读原文以下推文采用自研智能关联、组合专题技术…:相关文章 延伸阅读
- 微信电商:颠覆开始了吗?
- 为什么中国人富有但不幸福?
- 如何在微信上赚钱的八大途径
- 男人的灵魂是什么?
- 一个男人的灵魂是什么?
- 微信“附近的人”营销策略
- 知道为什么穷吗?二八定律告诉你
- 人的一生,到底在追求什么?
- 下辈子,我們还是一个圈的朋友!
- 微信突袭支付宝,马云败走?
- 初任管理者们必须趟过的坑
- 微信5.0可能带来的改变,从燃烧一切的决 心到吞噬一切的实力
- 企业家为什么要训练演说?
- 留钱做什么,消费享受吧
- 微信“朋友圈”应该怎么“触电”?
- 你加入了几个微信群?
- 微信的一个严重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!
- 危机来了,你在干什么?
- 海客乐案例:生鲜电商拼的是什么
- 微信营销介绍ppt
- 装纯的丁磊
- 赫芬顿邮报的11点自我经验总结
- 安卓手机使用技巧之二
-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
- 请停止使用微波炉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
- 微信红包的分配秘密 | 另类大数据
- 我们究竟有没有做微信的必要
- 微信营销与运营解密:如何把握推送的最佳时间
- 健忘吃什么?
- 看看人家,才知道什么叫信任。突然懂了!
- 我为什么看衰内容的个性化推荐?
- 如何基于微信开放接口开发企业的微信CRM?
- 商界圈子的魔力:圈子越高端回报越大,你在什么样的圈子里?
- ✅琢磨出这条微信的人太牛了!
- 传闻中国政府推动银行弃用IBM高端服务器,背后会是什么原因?
- 八千万人口的德国,给出20条惊人细节,等于去了趟德国!
- 【头条】今日资本徐新:看到品类来临时要迅速舍命狂奔(含PPT)
- 何力的“界面”打算这么玩
- 思客丨“圈子”替谁背了黑锅?
- 【分享】微信里的这些开关:你关掉了吗?!
- 女孩的第一次究竟有多重要?
- 马化腾首谈创业经、领导力、成长史
- 数问 | 微信运营者有什么不能说破?
- 政治江湖的兴衰内幕
- 微信小程序开发学习资料大全
- 中台:BAT们的下一个战场,产品经理的新方向? | 三节课深度
- 着急的拼多多,“真实”的拼小圈
- 张小龙:微信十年的产品思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