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健康】体检发现“同型半胱氨酸”偏高
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的一项指标,是脑卒中一项独立危险因素,对心血管疾病也有潜在的危险。尤其当高血压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时即可诊断为H型高血压,更应得到重视。
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:心血管病发病率较低,而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西方发达国家,可能提示我国人种对脑卒中的易感性。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可能是重要因素之一。

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》提出,同型半胱氨酸是仅次于高血压的心脑血管疾病第二大危险因素。
也就是说,同型半胱氨酸越高的人,就越容易患上心脑血管疾病。
但也不必过分担心,与高血压、糖尿病相比,高同型胱氨酸更易调整和控制。

所以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≥15umol/L,即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。
轻度:16-30μmol/L
中度:30-100μmol/L
重度:大于100μmol/L
备注:不同的检测设备正常的参考值也略有不同,若检测指标出现“↑”,建议找医生来帮你分析指标的意义。

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同型半胱氨酸偏高呢?可能的因素有很多:

2营养状况:摄入的叶酸、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等关键物质不足,造成体内维生素缺乏,引起同型半胱氨酸在体内堆积。
3肾功能不全:肾脏代谢能力较弱,引起同型半胱氨酸在体内堆积
4其他疾病:甲减、肝脏疾病、消化道炎症等慢性疾病也会影响其水平。
5药物:长期服用某些药物,如抗结核药物、甲氨蝶呤或卡马西平会影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。
6年龄和性别:一般情况下,同型半胱氨酸随年龄增长而升高,男性水平略高于女性,绝经后女性高于绝经前女性。
7不良生活方式:过量饮酒、咖啡或浓茶,吸烟,高脂肪饮食,日常摄入大量食盐,缺乏运动,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。

① 适当吃绿叶蔬菜、水果(橘子、草莓、香蕉、猕猴桃等)、肉蛋、豆类等食物;
② 少吃肥肉、海产品等,这些食物富含蛋氨酸,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同型半胱氨酸;
③ 戒烟限酒、控制食盐摄入、适度运动;
④ 药物治疗:对于中重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,在调整饮食的同时,还可在医生指联合服用叶酸、维生素B 6、维生素B 12等。
⑤ 定期体检:可以每隔半年复查一次,以了解治疗效果,调整下一步饮食或药物治疗方案。
以下推文采用自研智能关联、组合专题技术…:
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:心血管病发病率较低,而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西方发达国家,可能提示我国人种对脑卒中的易感性。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可能是重要因素之一。

一、常被忽视的生化指标
同型半胱氨酸,是抽血检查“大生化”里面常常会包含的项目,可也常被人忽略。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》提出,同型半胱氨酸是仅次于高血压的心脑血管疾病第二大危险因素。
也就是说,同型半胱氨酸越高的人,就越容易患上心脑血管疾病。
但也不必过分担心,与高血压、糖尿病相比,高同型胱氨酸更易调整和控制。

二、正常值:0~15μmol/L
正常情况下,同型半胱氨酸能够被我们人体分解代谢,在血液中维持在0~15μmol/L。所以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≥15umol/L,即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。
轻度:16-30μmol/L
中度:30-100μmol/L
重度:大于100μmol/L
备注:不同的检测设备正常的参考值也略有不同,若检测指标出现“↑”,建议找医生来帮你分析指标的意义。

三、未必是吃出来的!
同型半胱氨酸是我们身体中的氨基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,不是我们通过食物摄取来的,也就是说,它不是我们吃出来的。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同型半胱氨酸偏高呢?可能的因素有很多:

四、为什么会偏高?
1遗传因素:基因缺陷导致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异常,或者有冠心病、脑卒中、癌症、老年痴呆或糖尿病等疾病家族史;2营养状况:摄入的叶酸、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等关键物质不足,造成体内维生素缺乏,引起同型半胱氨酸在体内堆积。
3肾功能不全:肾脏代谢能力较弱,引起同型半胱氨酸在体内堆积
4其他疾病:甲减、肝脏疾病、消化道炎症等慢性疾病也会影响其水平。
5药物:长期服用某些药物,如抗结核药物、甲氨蝶呤或卡马西平会影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。
6年龄和性别:一般情况下,同型半胱氨酸随年龄增长而升高,男性水平略高于女性,绝经后女性高于绝经前女性。
7不良生活方式:过量饮酒、咖啡或浓茶,吸烟,高脂肪饮食,日常摄入大量食盐,缺乏运动,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。

五、发现偏高怎么办?
那么发现自己的“同型半胱氨酸”水平偏高,这时应该怎么办呢?① 适当吃绿叶蔬菜、水果(橘子、草莓、香蕉、猕猴桃等)、肉蛋、豆类等食物;
② 少吃肥肉、海产品等,这些食物富含蛋氨酸,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同型半胱氨酸;
③ 戒烟限酒、控制食盐摄入、适度运动;
④ 药物治疗:对于中重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,在调整饮食的同时,还可在医生指联合服用叶酸、维生素B 6、维生素B 12等。
⑤ 定期体检:可以每隔半年复查一次,以了解治疗效果,调整下一步饮食或药物治疗方案。
以下推文采用自研智能关联、组合专题技术…:
相关文章 延伸阅读
(文章仅为用户好友间自行存档分享,如有违规请在下方评论中留言说明,并点击上方举报钮,同时删除本文。)
本文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