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教育】高考物理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汇总

2019年12月11日  | 字体大小 | |繁體|

力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,也是高考的考查重点,因此,复习时必需高度重视。本文汇总了关于力学部分的知识点,希望对同学们有用。

力学基础知识汇总

力学体系汇总

一、重力

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。

物体受到的重力G与物体质量m的关系是G=mg,g称为重力加速度或自由落体加速度,与物体所处位置的高低和纬度有关。

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,在南北极或赤道上指向地心。

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做重心,重心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。

二、万有引力

万有引力是存在于自然界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力。

万有引力F与两个物体的质量m1 、m2和它们之间距离r的关系是:

F=G·m1·m2/r^2,G称为引力常量,适用于任何两个物体,取其值约为6.67×10ˆ-11 单位N·m²/kg²。

万有引力的方向在两物体的连线上。

三、弹力

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,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。

弹簧的弹力F与其形变量x之间的关系是F=kx,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,单位为N/m,与弹簧的长短、粗细、材料和横截面积等因素有关。

弹力的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。

弹簧都有弹性限度,超过弹性限度后,前述力与形变量的关系不再成立。

四、静摩擦力

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,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,在接触面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。

当两个物体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,而没有相对运动,这时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。

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力有一个限度,两个物体刚刚开始相对运动时,它们之间的摩擦力称为最大静摩擦力。

两个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在0和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。

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,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。

五、滑动摩擦力

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,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。

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(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垂直作用力)成正比。

滑动摩擦力f与压力FN之间的关系是f=uFN,u称为动摩擦因数,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、接触面的情况有关。

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,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。

六、静电力

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力。

静电力F与两个点电荷q1、q2和它们之间的距离r的关系是,k称为静电力常量,其大小为。

两个点电荷带同种电荷时,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为斥力;两个点电荷带异种电荷时,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为引力。静电力也称库仑力。

七、电场力

试探电荷(带电体)在电场中受到的力。

电场力F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q之间的关系是F=Eq,E称为电场强度,大小由电场本身决定,方向与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同,其单位为N/C。

八、安培力

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。

当直导线与匀强磁场方向垂直时,导线所受安培力F与导线中电流强度I,导线的长度L,磁感应强度B之间的关系是F=BIL。

安培力的方向可由左手定则确定。

安培力是大量带电粒子所受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。

九、洛伦兹力

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受到的力。

当粒子运动的方向与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时,粒子所受的洛伦兹力与粒子的电荷量q,粒子运动的速度v,磁感应强度B之间的关系是F=qvB。洛仑兹力的单位是牛顿,符号是N。

洛伦兹力方向总与运动方向垂直,且永远不做功。

十、分子力

存在于分子间的作用力。

分子力比较复杂,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,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,引力与斥力的合力为0,当r>r0时合力表现为引力,r

十一、核力

存在于原子核内核子之间的一种力。

核力是强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,在原子核尺度内,核力比库仑力大的多;核力是短程力,作用范围在之内。

重力的本质是万有引力,是物体和地球之间万有引力的具体化,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,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。

弹力、摩擦力、静电力、电场力、安培力、洛伦兹力的本质是电磁相互作用。

核力是一种强相互作用。

还有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称为弱相互作用,弱相互作用与放射现象有关。

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构筑了力的体系。

力学最易错易混点汇总

易错点1: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准确

易错分析:

要准确理解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,这是学好运动学乃至整个动力学的基础。

可在对比三组概念中掌握:

①位移和路程:

位移是由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,是矢量;

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,是标量,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;

②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,前者对应一段时间,后者对应某一时刻,这里特别注意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;

③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:平均速度=位移/时间,平均速率=路程/时间。

易错点2:不能把图像的物理意义与实际情况对应

易错分析:

理解运动图像首先要认清v-t和x-t图像的意义,其次要重点理解图像的几个关键点:

①坐标轴代表的物理量,如有必要首先要写出两轴物理量关系的表达式;

②斜率的意义;

③截距的意义;

④“面积”的意义,注意有些面积有意义,如v-t图像的“面积”表示位移,有些没有意义,如x-t图像的面积无意义。

易错点3:分不清追及问题的临界条件而出现错误

易错分析:

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:

①要抓住一个条件,两个关系.一个条件:

即两者速度相等,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(两者)距离最大、最小的临界条件,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;

两个关系: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,通过画草图找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.

②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,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.

③应用图像v-t分析往往直观明了。

易错点4:对摩擦力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错误

易错分析:

摩擦力是被动力,它以其他力的存在为前提,并与物体间相对运动情况有关.

它会随其他外力或者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,所以分析时,要谨防摩擦力随着外力或者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发生突变.

要分清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,只有滑动摩擦力才可以根据来计算Fμ=μFN,而FN并不总等于物体的重力。

易错点5:对杆的弹力方向认识错误

易错分析:

要搞清楚杆的弹力和绳的弹力方向特点不同,绳的拉力一定沿绳,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.

分析杆对物体的弹力方向一般要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。

易错点6:不善于利用矢量三角形分析问题

易错分析:

平行四边形(三角形)定则是力的运算的常用工具,所以无论是分析受力情况、力的可能方向、力的最小值等,都可以通过画受力分析图或者力的矢量三角形.

许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图示找到突破口,变得简明直观。

易错点7:对力和运动的关系认识错误

易错分析:

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=ma,合外力决定加速度而不是速度,力和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.

加速度与合外力存在瞬时对应关系:

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,加速度的大小随合外力的增大(减小)而增大(减小);

加速度和速度同向时物体做加速运动,反向时做减速运动.力和速度只有通过加速度这个桥梁才能实现“对话”。

如果让力和速度直接对话,就是死抱亚里干多德的观点永不悔改的“顽固派”。

易错点8:不会处理瞬时问题

易错分析:

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,加速度与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.

所谓瞬时对应关系是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立即产生加速度,外力恒定,加速度也恒定,外力变化,加速度立即发生变化,外力消失,加速度立即消失,在分析瞬时对应关系时应注意两个基本模型特点的区别:

(1)轻绳模型:①轻绳不能伸长,②轻绳的拉力可突变;

(2)轻弹簧模型:

①弹力的大小为F=kx,其中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,x为弹簧的形变量.

②弹力突变的特点:若释放未连接物体,则轻弹簧的弹力可突变为零;

若释放端仍连重物,则轻弹簧的弹力不发生突变,释放的瞬间仍为原值。

易错点9:不理解超、失重的实质

易错分析:

要头透彻理解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,超失重与物体的速度无关,只取决于加速度情况.

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或具有竖直向上的分加速度.

失重时,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或有竖直向下的分加速度.

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物体仍受重力,只是视重(支持力或拉力)大于或小于重力,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物体,视重为零。

易错点10:找不到两物体间的运动联系而出错

易错分析:

动力学的中心问题是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,除了对物体正确受力分析外,还必须正确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.

当所给的情境中涉及两个物体,并且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时,找出这两物体之间的位移关系或速度关系尤其重要,特别注意物体的位移都是相对地的位移,故物块的位移并不等于木板的长度.

一般地,若两物体同向运动,位移之差等于木板长;反向运动时,位移之和等于木板长。

易错点11:找不准合运动、分运动,造成速度分解的错误

易错分析:

相互牵连的两物体的速度往往不相等,一般需根据速度分解确定两物体速度关系.

在分解速度时,要注意两点:

①只有物体的实际运动才是合运动,如物体A向右运动,所以物体A向右的速度是合速度,也就是说供分解的合运动一定是物体的实际运动;

②两物体沿沿绳或杆方向的速度(或分速度)相等。

易错点12:不能建立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

易错分析:

圆周运动分析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延伸,在分析时也要做好两个分析:

①分析受力情况,选择指向圆心方向为正方向,在指向圆心方向上求合外力;

②分析运动情况,看物体做哪种性质的圆周运动(匀速圆周运动还是变速圆周运动?),确定圆心和半径.

③将牛顿第二定律和向心力公式相结合列方程求解。

易错点13:混淆同步卫星、近地卫星、地球赤道上物体运动的特点

易错分析:

对卫星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,而赤道上的物体,除受万有引力外,还受地面对它的支持力.

即是引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,所以GMm/r2=ma对同步卫星和近地卫星是适用的,但对赤道上的物体并不适用.

此外明确题目中涉及的物体,两两找出它们的相同点是解题的关键。

易错点14:弄不清变轨问题中的各量的变化

易错分析:

首先要理解变轨的实质:

卫星的速度发生变化时,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不等于万有引力.

要想使卫星的轨道半径增大做离心运动,必须增大卫星的速度,使万有引力小于所需的向心力,反之减小卫星的速度,万有引力大于所需向心力,卫星则做向心运动.

卫星的加速度由万有引力决定,所以不同的轨道上的同一点卫星的加速度相同.此部分公式较多,要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,要注意公式的适用条件,不能生搬硬套。

易错点15:不能正确求解变力做的功

易错分析:

求功问题首先从做功的条件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及做功的正负,一般可以从力和位移的方向关系(恒力做功情况)或力和速度的方向关系(变力做功情况)入手分析.

求解变力做功,动能定理是最常用的方法。

易错点16:不能正确理解各种功能关系

易错分析:

应用功能关系解题时,首先要弄清楚各种力做功与相应能变化的关系,重要的功能关系有:

①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变化的负值,即WG=-△Ep;

②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,即动能定理W合=△Ek;

③除重力(或弹簧弹力)以外的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,即W'其它=△E机;

④当W其它=0时,说明只有重力做功,所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;

⑤系统克服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机械能转化的内能,即f·d=Q(d为这两个物体间相对移动的路程)。

力学解题锦囊



以下为2010年总结,仅供参考:

一年的时间复习高考物理,如何做到事半功倍是关键。
首先,准备高考,有三样东西必须要准备,那就是教材、《考试大纲》,和历年高考真题,因为这些既是命题的依据,也是考生复习的主要依据,高考的范围和要求都在这里,做好准备公之后,我们就要合理安排时间,进行全面复习,一般高考的复习,我们分为三轮:
第一轮是章节复习,此轮复习是面向考纲:立足基础、力求全面、达到理解和能够基本应用层次。具体是:
(1)回归课本,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。俗话说:万变不离其宗。高考题再怎么灵活,它都要紧扣课本、围绕考纲来命题。只要我们的基础知识牢靠了,基本技能掌握了,以课本内容为出发点,我们就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形式的高考!所以,在首轮复习中,我们务必要加强"双基"训练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,特别是对于那些自己觉得比较抽象和陌生的知识点,一定要从弄清"为什么要引入相应概念?如何引入?怎样定义?有何含义?有哪些典型的应用?"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来强化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。就这一点而言,考虑到目前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的分配问题,我们在一轮复习阶段要多练选择题,因为选择题相比而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单一,对及时巩固相关的知识点很有帮助,而且也不费时间,效率也就比较高。
(2)夯实基础知识、注意主干知识。尽管近几年来教材在变,大纲在变,高考也在变,但基本概念、基本规律和基本思路不会变,它们是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,而主干知识又是物理知识体系中的最重要的知识,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,是提高能力的基础。在备考复习中,不仅要求记住这些知识的内容,而且还要加强理解,熟练运用,既要"知其然",又要"知其所以然".要立足于本学科知识,把握好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,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,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。新课程知识应用性较强,与素质教育的教改目标更加接近,容易成为命题点。
(3)注重学科思想方法的掌握。学习物理的目的,就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,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,培养独立思考和仔细审题的习惯和能力。为什么不少学生感到物理课听起来容易,自己做起来难。问题就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物理学科科学的研究方法,而是死套公式。为此,在物理复习过程中要适时地、有机地将科学方法如:理想化、模型法、整体法、隔离法、图象法、逆向思维法、演绎法、归纳法、假设法、排除法、对称法、极端思维法、等效法、类比和迁移法等进行归纳、总结,使之有利于消化吸收,领悟其精髓,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。
(4)研究题型,分类归档,注意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和归纳。高考把能力考查放在首位,就必须对知识点考查的能力要求上不断翻新变化。很多试题对同一知识点的考查,有时是考查理解能力,有时却考查推理能力或分析综合能力,或以新颖的情景或新的设问角度考查同一知识点的。我们在本轮复习中应站在科学的、有效的角度上,研究考试,分析题型,精选例题,组合习题注重一题多解,一题多变的训练,提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。

第二轮复习是专题复习,任务是面向考题: 重组知识,训练培能,完善体系及其抓住主干,研究考题,研究全卷,达到熟练应用层次。
指导思想:突出重点,精编专题;以点带面,注重能力。即突出高中物理学中的重点知识,以这些知识为核心,结合第一轮复习中学生掌握情况,精心选编专题,并以这些重点知识带动与其相关的其他知识点,把知识点连成网,强调知识间的联系,注重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。
第三轮复习是综合复习,这一轮的任务是面向考场: 整合知识,综合运用,掌握技巧,全面培能及其限时训练,科学表述、增强防错能力,适当查缺补漏。侧重点应放在综合运用以前掌握的知识、能力来解决新遇到的问题,即本轮复习的目的是提高应用能力。
高考物理复习方法:
(1)整理第一、第二轮复习笔记和做过的题目;做与高考模式相对应的理科综合试卷;做与高考试题相近的往年高考真题;采用目标过关记录,复习要全面到位。
(2)加强应试能力的培养。
1)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,它包括阅读、理解、分析、综合等多种能力,也包括严肃认真耐心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。
2)注意解题的规范化训练。审题是解题的关键,而解题的落点是书写的规范性,表达的完整性,这是提高高考成绩的一种有效途径。
3)注意合理分配答题时间。平时学生做一份完整的试卷应先易后难,要敢于放弃,拿到该拿的分数,注意合理分配答题时间,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复查。
4)应试提示:顺序答题、先易后难、选修题目不难可以提前至压轴难题之前;优势先行但仍要慎重;审题和最初的判断非常重要,特别是运动过程分析;选择题宁缺勿滥;当舍则舍。
(文章仅为用户好友间自行存档分享,如有违规请在下方评论中留言说明,并点击上方举报钮,同时删除本文。) 本文二维码


评论